————省翻译协会专家谈我省翻译现状
时报讯 自时报1月6日刊登了《翻译经济期待“掘金”者》一文后,有42位读者拨打热线参与了讨论。针对如何解决浙江翻译人才紧缺的情况,记者昨天专门采访了省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姚暨荣。
问:请简单谈谈我省目前翻译队伍的现状。
答:从上世纪80年代起,省内开始形成一支翻译队伍,最初主要在高校和科研机构。我省现存的中高级翻译大多毕业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龄在35至55岁之间,这批人是翻译的中坚力量,但为数不多,且大多担任这样那样的行政职务,具体从事翻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上世纪90年代以后毕业的外语专业学生,虽然人数众多,但真正专业从事翻译工作的并不多。 问:也就是说中高级翻译数量有限,现在从事翻译的大多不专业。这是什么原因?
答:这中间的最大误区,就是把翻译看简单了。不少人认为学了外语就可以翻译,单位领导这么认为,大学毕业生自己这么认为,全社会都这么认为。结果,满街上到处可见错误的译文和让外国人不知所云的“翻译”。正是这种对翻译的错误认识,直接导致了翻译水平的下降和翻译市场的流失。
浙江的翻译市场,更确切地说潜在的翻译市场非常大,翻译人才非常缺。市场需要的不是仅仅懂外语的毕业生,而是真正懂翻译的外语人才,这中间翻译的职业培训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
问:如何有效解决目前市场面临翻译人才紧缺的现状?
答:首先,全社会都必须端正对翻译的认识,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翻译水平的提高。从大学阶段就开始职业方面的训练。对此,浙江省翻译协会决定从2006年起,和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一起,进行翻译教师的培训工作。
其次,搭建翻译信息发布交互平台。目前,浙江翻译协会网( www..transzj.net )、 浙江翻译网(www.zjfyw.com),正在积极地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免费发布翻译企业、翻译人才、企业招聘、翻译项目等信息。
再次,需要有实力的组织机构来进行市场化运作,由翻译骨干企业为主体,整合省内外各种社会资源,培育和完善浙江省的翻译市场。
最后,建议采取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唤起全社会对翻译的重视,使各行各业的翻译人才显现出来。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时报记者 柴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