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施康强发表了《文学翻译:后傅雷时代》一文。文中以为,傅雷当年以稿费为惟一收入来源,日译千字就足以保证他过相称优裕的糊口,而同样的工作到了现今,却只能月收入不足2千元,并以此得出如今中国翻译稿酬极低的结论。然而,青年译者、世纪文景公司内容总监李继宏却投稿本报,以为“中国翻译稿酬极低”这一看法固然流传甚广,但却是错误的。“实在专职文学翻译的收入是不错的,年收入超过12万,可与复旦大学治理学院毕业的MBA首份工作年薪相媲美。”
“中国翻译稿酬偏低”并不是个新话题,近年来,学者季羡林、原译林出版社社长李景端、名译家杨武能等译界前辈均在不同场合提过同样的观点。但李继宏以为,假如对名译家,也采取千字60元的稿酬,确实说不外去,但对于普通的专职文学译者,在保证工作量的条件下,千字60元的收入,绝对不能算低。
翻译稿费的收入是与翻译速度紧密亲密相关的。关于傅雷的翻译速度,根据《傅雷谈翻译》一书的记载,为日译千字,原因之一是傅雷怕速度快了影响质量。施康强根据自己的经验以为,在本日,一个纯熟、敬业的译者在状态好的情况下,一天的进度约1500字,那么日薪就是90元,月薪为1980元,确实无法洒脱得起来。
但李继宏完全不同意这种算法:“作为一种出产流动,翻译是受到出产工具制约的。在傅雷年代,出产工具是笔、纸、纸制原文、纸质字典,而现代的出产工具则以电脑、电子文档、电子版原文、电子字典为主。出产工具的革新首先带来译文录入速度的大大进步,一般高达7倍。其次,电子字典查生词不外两三秒,翻阅纸质字典动辄一两分钟。再者,翻译碰到挫折要请教原作者或者学问高明的人,使用电子邮件能迅速得到回复,而傅雷年代寄信到巴黎去请教,一去一来得3个月。”李继宏根据自己的翻译经验以及与某些同行的交流,以为如今一个使用电脑的纯熟译者,翻译文学作品的速度应在每小时1000-1500字之间,折算下明天将来译8000字不成题目。在有足够工作量的情况下,日薪则为480元,月薪为10560元。而根据《经理人》杂志的排行,位居2006年中国最佳MBA排行榜第5位的复旦大学治理学院毕业的MBA首份工作均匀月薪为10717元。
在傅雷的相关著作上,我们能看到这样的记载:“五六十年代译书,千字得二十余钱,不必克俭到喝‘高沫’、抽劣烟,全家犹有肉吃。”“傅雷当年的稿酬是畸高的,是不正常的。”李继宏告诉记者,“当时产生这种畸高的原因有三:未加入伯尔尼公约,不用支付原著著作权人版税;当时图书品种匮乏,单一图书发行量远比现在大;当时能胜任文学翻译的人少而又少,傅雷又是大翻译家。假如用畸高的尺度来和当下版权保护轨制完善、图书品种丰硕以及单一发行量下降、外语人才众多的情况作比较,是否有点不公平呢?
”
此外,记者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假如以20万汉字、定价25元、起印5000册的翻译作品举例,原著作权人版税8%,收入为1万元,译者按千字60元计算,收入为1.2万元。译者所得已经超过了原著著作权人所得。
台湾地区一位出版人告诉记者,台湾的文学翻译市场与大陆非常接近,关于译者的待遇题目,不合也特别严峻。译者总以为千字600-1000台币的一般稿酬太少,而出版社却嫌太多。但台湾译书市场已全面市场化,老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取决于两相情愿。实在我们内地何尝不是如斯,每年数千种新译作的推出,不也说明市场已认可这一尺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