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所有德国作家都重翻译
身为德国的80后作家,诺拉·波松在文学上收获颇丰,出版有长篇小说《周围》、《韦伯的笔录》和诗集《静止的狩猎》,还获得了各种文学奖,目前正在撰写硕士毕业论文。她坦言今年9月来中国之前,对中国当代文学知道得并不久未几,因为译作难找,仅仅看过一本短篇小说合集。相比之下,中国诗歌在德国却非常盛行,德国人较少读本土诗歌,但了解亚洲则主要是通过接触中国诗歌。“在德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中国是诗的国度,并且诗歌短小,翻译起来简单,读者也等闲领悟。”方方也感慨,中国作家对德国的古典文学、哲学、音乐、建筑方面熟悉些。她期待有一天中国读者和德国读者都能看到对方更多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
在中国,作家总被骂,这让方方觉得“冤枉”和“无奈”,“中国作家其实是最能替老百姓说话的,但也是被骂得最多的”。诺拉·波松针对这一现象说,在德国,越是庸俗的、娱乐的,能博人一笑的、浅薄的作品,在民众间越受欢迎,而关注严肃文学的读者实在太少,所以在德国没有出现类似于中国作家在网上遭谩骂的情况,贫困作家乞讨不会成为新闻,“这样说来,中国作家有人骂也是好事。”针对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所说的“从歌德时代开始,所有的德国作家都重视翻译”,诺拉·波松并不以为然,称在德国当代,双语环境下成长的作家大概会既搞写作又搞翻译,此外并不久未几见,因为翻译会占去作家许多的时间。
德国人不爱庆祝柏林墙倒塌
整个对话中,两人都没有过多地强调两国文化的差异。在方方看来,中国人和德国人的本性是一样的,阅读习惯方面趋向性也一致。“现在中国媒体介绍外国以赞美为出发点,而外国媒体介绍德国则以批判为出发点,这给人的印象是外国美好,中国乱差。但是如果让中国人生活在德国,也会很守规矩;如果让德国人在中国生活,也会出现类似中国人会出现的标题题目的。”诺拉·波松认同这一观点,指出中德许多方面的区别仅仅在于体制不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德国柏林墙倒塌20周年。“虽然德国政府也在举办些庆祝活动,但是德国民众却表现得很悲观。”诺拉·波松说,“西德人认为东德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够、失业率过高,‘拖累’了德国的经济,生活不如同一以前好了;而在东德人看来,生活也没有以前幸福,或许社会主义下的生活会更加安逸。”作为在德国统一后成长的一代,她在西德出生,在东德上学,对于社会的变化有较深的体会,“年轻人普遍对于德国统一事件呈两类看法,在西德出生和成长的人感觉生活并没有变化,而在东德长大的人由于父母亲职业的变化巨大也会觉得生活变化很大。”